欢迎来到芜湖心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发布时间:2019-08-30



来访者主诉:6岁就跟爸妈分开,直到18岁考上大学,才跟他们一起生活。虽然我现在很享受爸妈在我身边照 顾我,但我还觉得之前那些年(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童年)缺失的爱和安全感,永远没办法弥补。

放学了,别人都有爸妈来接,我没有,得自己走回家。
别人开玩笑说,你是捡来的,不是爸妈亲生的。你可以跟爸妈哭诉求证,我不能
家长会来的要么是大伯、叔叔要么是爷爷,每次都不是同一个人。
放假了,没人带我出去玩,只能呆在家里。
过年了,你爸妈可以给你买新衣服,而我的旧衣服穿了一年又一年。
除夕夜,你们一家人吃团圆饭,我们家只有我跟爷爷奶奶。

我非常非常没有安全感,我给不了任何人安全感,我需要别人给我安全感。任何爱我的人,我都会怀疑也许明天他就不爱我了。我非常没自信。所以我会无理取闹,觉得你不在意我了,你不爱我了,我要跟你分手。于是恋爱了又恋爱,分手了又分手。

我对待朋友非常无所谓,可对待爱人总是非常苛刻。我心理非常扭曲地觉得,如果你爱我,就该想父母对待孩子一样,不离不弃,不管我做了什么,你都会容忍,都会原谅,都不会离开,因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是一辈子都不会改变的。我明知道这种想法不对,可还是忍不住这么渴望。


海明心理专家分析:来访者从小没有跟爸妈生活在一起,未能跟父母建立起很强烈的依恋关系,别人每次都有爸妈陪伴以及关爱,可是自己永远都没有固定的人来爱自己,这也是造成来访者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总会觉得没有一个人会永远爱自己,以至于造成成年之后恋爱了分手,分手了又恋爱。童年爱的缺失就特别想在长大之后得到补偿,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的心理防御机制,所以来访者成年之后就在努力寻找一个能够满足自己爱的恋人,但这个是不可能的。一个再好的母亲也有没有办法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这样孩子就会感觉自己缺爱,童年爱的缺失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去改变,能改变的只有现在,所以我们必须理性看待童年爱的缺失。

咨询方案与调整策略:在前三次建立咨询关系的阶段,海明老师通过人本主义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共情了来访者童年时期爱的缺失的体验,让来访者感觉到被理解和关爱,这个阶段更多的是让来访者感到自己被认同和接纳,能够将小时候因缺爱压抑的负性情绪全部释放出来。接下来5-8次海明老师采用催眠疗法呈现出来访者因缺少父母回应潜抑在内心的真实自我形象,并通过暗示作用建立其自信心。最后海明老师通过接纳与承诺疗法中的“小溪上漂浮的叶子”“罐头怪物”“有想法的玩具士兵”“现在感觉不错”等技术消除心理僵化,让来访者能够更有心理弹性的看待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接纳现实,拥抱当下。在后期的巩固期大概通过3-6个月的时间,来访者已经能够理性看待小时候缺爱,而且在应对现在的恋爱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都已经没有任何障碍。

心理学上对缺爱的理解:

1、说缺爱不如说缺乏合理的认识 我们对于自己“缺爱”的状态的理解,取决于我们的角度和意义构建过程,而认为自己缺爱的人,往往是因为在构建认知过程中,刻板地站在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角度,整个世界都对不起我。要改变这种认知,你就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不要单纯地从缺不缺爱的问题来看待自己,而是要去分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构建认知的方法。对爱的缺失感往往是种难以控制的情绪,面对这种情绪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站在理性的角度去理解面对,而不是受情绪驱使用各种低效能的方法发泄和自我保护。

2、儿童的认知构建方法受父母影响 通俗地说就是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影响孩子。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缺爱,很有可能这种认知的形成,也是受到了父母熏陶,而你的父母,多半也是在情感方面有缺失的,所以才会把缺爱作为一个重要的构建认知的维度。如果父母是很有爱的人,小孩子多半也不太会去考虑缺爱的问题,虽然这一家人也会有各种矛盾冲突,但是在理解关系的时候,情感缺失不会成为一个主要视角。所以说,如果你父母缺爱,而你也和他们一样带着缺爱的认知面对生活,那么最终你们都是一样的人,你们 都只能看到缺失,看不到自己当下调整改变的机会。

3、安全感不等于十全十美 缺乏安全感的人会要求父母或者伴侣尽善尽美,从不伤害和令其失望。可是关系之所以安全,不在于是否犯错,而在于如何修复错误。很多相信依恋理论的人都会给自己贴上逃避或者焦虑型标签,然后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状况,却一直忽视了在修复关系上,任何类型的人都是大有可为的。

海明心理专家建议:

1、承认伤害曾经发生,承认痛苦的存在 

我们只有承认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有机会与它们相遇与它们对话,如果我们感觉那些体 验太痛苦了,要远远离开它,那我们也就失去了去真正理解痛苦背后的需要,从而更好的管理那些痛苦的体验,并从另外的渠道满足自己爱自己的可能。比如,当一 个孩子被小伙伴打了,如果妈妈抱住孩子,听一听孩子的委屈、害怕,孩子就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释放;但是如果妈妈因为自己无法处理这些痛苦体验,或是无法 承受焦虑,不允许孩子哭,或者假装没发生什么,只是不断告诉孩子“没什么,不要哭”,等等,可能就会让孩子在日后遇上困难时,难以让自己向他人求助,同时 也会对自己感觉痛苦而羞愧,这就会让他试图逃开困难,而不是努力去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成长过程中缺少爱的体验,我们也需要有能力承认,曾经发生过的伤害。

2、面对伤害性的体验,试着去理解这些体验背后的诉求 

想想看,如果我们走在路上,被树枝挂了一下,很疼,但我们不会感觉特别生树的气,也不会感觉被树严重伤害了。但是,如果树枝换成了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人呢? 我们可能就会感觉被严重伤害了。那是因为,我们内心对重要的人,会有很多的期待,当我们感觉被伤害时,我们也会有许多的恐惧,恐惧失去重要的人对我们爱。 所以,当我们体验到不被爱,体验到被伤害时,我们需要试着去了解,这些体验背后的期待是什么。往往当我们知道了背后的期待后,我们就会找到更多的途径来满足自己,而不是停留在期待的世界里。

3、放弃不现实的期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这并不容易,在咨询室里,我们常常会听到“要不 是他们那时候伤害了我。。。。”,是的,责备父母与承担起自己成长的责任比起来,要容易的多,当我们把所有的错误、责任都推到别人的身上的时候,至少我们 不必面对我们自己身上需要改善的内容,就可以觉得“问题都是别人的,而我是好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历史无法改写,所有的伤害性体验都成为历史 发生过了,不管我们怎么恨那个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伤害并不能被抹去,倒是我们自己会陷进伤害感里感觉更加痛苦。所以,期待曾经的伤害没有发生是不现实 的,不断抱怨父母曾经的伤害也意义不大,能帮助我们自己生活得更好的,是斩断曾经的伤害,从现在开始,让自己发生一些变化,帮助自己离开那些伤害性体验, 至少,不让那些感觉一直控制着我们自己的生活。而我们能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恰恰是我们自己承担起为自己今后的人生负责的担子,将目光从盯着过去的伤害转 移到“我自己能为自己的改善做些什么”上来。这个世界上,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4、人都是认知动物
,我们都需要对世界,对自己有一个有序的合理的认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会对过去的经历构建和赋予各种意义。可是这些意义的构建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是否合理客观就不得而知。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父母难以取悦,并且觉得是自己还不够好,因此不断努力取悦。可是这只是通过你的角度构建出来的对父母的理解,事实上父母对你的挑剔,可能是他们自己从小受到上一辈挑剔,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张,通过挑剔迁怒于你。


5、适当地缺爱也是有好处的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过很多的挫败性体验,恰当的挫败性体验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可以帮助他学习现实性的与世界相处。如果这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保护,缺少挫败性体验,那他可能就会缺少了很多适应现实的能力,成为“温室中的苗”那种,当这个孩子最终长大成人,当父母再不可能全面保护他的时候,那个迟来的挫败感可能让他连学习适应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了,这个社会对成年人不会像对孩子的失误那么包 容,此时再经历别人小时候就经历过的挫败,对他的打击会更大。所以,有时候“适当少给孩子一点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当然,这个“少”,是相对于过度而言。

每个人的成长中,在某些特定的时候,都会有过“不被爱”、“缺少爱”,这样的体验。但同时,每个人内在成长的力量都是非常强大的, 所以每个人都在长大,带着那些痛苦的体验。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要发展的那个目标:允许痛苦体验存在,带着痛苦,不断成长,这就是人格不断完善和成长的过程。

上一篇:为什么时间越久,恋人身上的缺点会越难忍受?

下一篇:作为父母怎么样才能得知孩子是否在学校被欺负?